第619章(1 / 2)

枭臣 更俗 3813 字 2个月前

包括安南国在内,安南国及南洋诸岛的面积大约是海东诸岛的八到十倍甚至还不止,即使南洋诸岛的开发情况不及中原及海东地区,但人口总数也很可能超过四千万,分属吕宋、伯夷、安南、暹罗、柔佛诸王国统领;这还不包括南洋往西、占地及人口都有可能与中原相当的芨多王朝。

这也是才符合林缚对后世的记忆,也必须要有总人口过亿的殖民市场,才能支撑初级工业化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

当然,淮东在海东地位的最终确定,跟淮东在倭国松浦、儋罗国西归浦诸战连续打败佐贺氏、高丽水步军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这两仗,使得东州都督府及济州行营在济州岛及扶桑松浦正式扎根下去,也使得通过济州及松浦两地,向高丽及倭国的贸易渗透才得以持续下去。

如今高丽陷入海阳郡甄氏与王族李氏内战之中,淮东在海东以马一功为首,构建水步军总人数达三万的海东行营军,利用对高丽的贸易渗透所得,直接支持甄氏对王族李氏的战争;但对扶桑诸岛的贸易总额,去年就达到一千万两百两银,除了数以百万两银计的物资输回国内之外,每年还要额外从倭国输入近百万斤铜、数十万斤银、数万斤金来弥补贸易之间的差额,也为淮东日益旺盛的贸易活动补充货币的不足。

由于对南洋诸王国还缺乏一两场有威慑力的战争,故而不能彻底的打开南洋的贸易大门,但利用丝织品、新布、铁瓷等物与南洋诸国进行小规模的贸易,对南洋的贸易总额去年也达到八百万两银的总量。

为了使南洋贸易能够持续下去、深入下去,大规模开发夷州岛是必须的步骤。

这五六年来,对南洋的贸易所得,近五成、达数以百万两银计的物资都投入进去,才有夷州岛今日的格局。

而在闽东战事彻底结束之后,整个东闽总督府所辖的地方兵备不过两万人,林缚还支持正式组建东南水师、编一万五千员战卒兵额,编津海级以上战舰四十余艘,说到底就是为了保持对南洋诸岛的贸易渗透跟扩张能够了持续的进行下去。

新朝初立,勋贵集团容易变得内敛而保守,是因为他们能在战后从土地上获得大量的物资以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条件。

林缚不会指望人人皆得平等,也不指望随他开创新朝的勋贵集团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改变旧格局、开创新格局,怎么才能叫勋贵集团的视线从传统的土地转移开?

至少眼下对海外地区的贸易渗透、扩张甚至说是劫掠都是可行的,而且利润要比纯粹的耕作土地要丰厚得多。

在当世拥两千田地,要算大富之地,需一两百户佃农耕作,在粮价最终稳定后,千石粮的田租所得折银也不过五六百银元,能支撑的生活水准换到后世甚至比不上中产;远不能跟新兴的工场主、贸易海商相比。

这些年来,淮东直接从传统的粮租及田赋所得并不多,但去年在扣除各地建设及工场扩大生产规模等投入之后,岁入达到一千万银元,有力的支撑了会饶及荆襄战事,主要就是依赖于新兴工场对内地及海外市场的贸易渗透及扩张所得。

岁入可以说是支撑中枢做决策的最核心数据——要保持一个统治力强大而持续的帝国,没有足够强大的财政支撑是绝对不行的。

普通人只能看到淮东军在表面之上的强大及无法战胜,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去年高达一千六百银元的军资投入,才支撑住淮东军如此强大的战力——在燕蓟崩溃之前,燕京维持边军及京营军总计三十万人数的兵力,一年耗银不过五六百万两;李卓后来为改编蓟镇军,前后三年时间也只是额外得到崇观帝不到两百万两银的支持。

务实的将领及官员,都能从这数组数据里看到根源所在。

从传统土地所获得的岁入与新兴工场及对海内市场的贸易渗透及扩张所获得的岁入进行比较,一旦后者远远超过前者,至少在中枢层次,务实的官员就不会往老路上走。

很简单,往老路上走,就意味着中枢岁入会大幅削减。一旦削减到传统的不足一千万两银的规模,那么还要怎么去支撑庞大官僚集团及军队的支出?

没有一个庞大官僚集团及有战斗力的军队存在,宗室及勋贵集团还如何保证他们的利益?

淮东的核心层对淮东新政、对当前的岁入构成差不多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当然,也拧不过有些人的头脑囿于老思维,林缚故而更需要能够贯彻他新政思维的官员进入中枢来维持跟巩固新政,让老脑筋的人退出养老去。

林缚计划中枢官员十年到十五年更换一代,只要能保持二代以上的中枢能坚定的执行新政,至少在中枢层面,就能将新政思维根殖下去。而新式的学堂,两到五年一期,则能将新政思维将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扩张。

要说淮东在执行林缚新政时,还受到诸多旧势力、旧传统的干扰,也是主要考虑到稳定的因素,不能采取太多血腥的推广手段;孙尚望治夷州,几乎是执行林缚新政最彻底的地区,也是最血腥的地区。

孙尚望、王成服、李书义,论资历、功绩当然远无法跟林梦得、林续文、黄锦年、宋浮、孙敬轩等人相提并论,甚至不能跟刘直相比,但他们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这些年来是最贯彻执行林缚新政思维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官员,使得他们本身的资历跟声望也足以支撑他们进入中枢辅政。

林缚将军情司从枢密院独立出来,就是要保持军队的纯粹性,减少新旧政矛盾对军队的干扰。

第16章 公府治政(三)

三月十二日,李书义、朱艾二人也入江宁,林缚则正式将林庭立、林梦得、林续文、秦承祖、曹子昂、高宗庭、宋浮、孙尚望、王成服、孙敬轩等人召入公府商议成立在原户部钱庄的基础上成立殖商银庄的事宜,他有意将此事作为迈向新格局最坚定的一步。

在退思堂里,林缚一改以往主居中、臣分两列而坐的议事格局,直接在大厅里放置一张椭圆形长案,使众人围桌而坐议事。

这种形式上的改变,有益于议事、讨论,虽与传统不合,但淮东能崛起,跟将臣的务实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倒没有人提出异议来。

务实的精义在于实用主义,也正是这些年在林缚身边聚集了一大群务实而有才干的人,才使得淮东得以崛起、壮大到开创新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论叙军功及各地公田的厘定工作,也陆续进行得差不多了,”林缚坐在随圆形长案的一头,说道,“殖商银庄也应该立即着手成立。新银庄而名‘殖商’,想来各位都能从其中了解一二;殖者,兴财生利也,殖货、殖息之义也。四十万将卒、五千将官的军功之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说只是这次要划入殖商银庄的一千两百万银元本金;真正的军功之赏,要从‘殖商’之义里得来……”

关于殖商银庄的成立,林缚与宋浮、高宗庭、林梦得、林续文他们讨论了好几个月,林缚真正的想法,宋浮、林梦得、林续文、高宗庭他们自然也是全部了然于心。

眼下中枢财政当然拿不出一千两百万银元的真金白银投入殖商银庄,真正投入银庄的是弋江、寿州、庐州、江宁、虞东、夷州等地总计达六百万亩的公田。

新成立的殖商银庄将在各地设立机构接管这些公田,将这些公田以低廉的价格出售或出租给无田或少数的佃户、农户,以此所收集本金,之后将大量的本金再转投入造船业、海港建设、黑水洋及南洋船社,以支撑新兴的工场业的发展以及对海外的贸易渗透跟扩张,以获取厚利,再将这些厚利以钱息的形式分年放发给功勋将官,以此为真正的功赏。

殖商银庄的发展以及功勋集团将来的得利规模与程度,是直接跟对海外市场的扩张及贸易渗透挂钩。

也就是说殖商银庄日后就站着新帝国的整个功勋集团,也就意味着林缚对海外进行扩张跟贸易渗透的新政思维,将是传统势力难以更改的。

目前,对海东、南洋的年贸易额,去年就超过两千五百两银的规模,在各个环节差不多差不多近两千万两银之巨的厚利。

其中约计只有七百万两银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收归军司,计入中枢财政,以支撑当前的战事。更多的、将近一千二三百万两银的巨利,则通过各个环节,在以东阳乡党、海商集团以及江淮商绅为代表的诸多新兴的工场主、工矿主以及把持传统生丝、茶布、瓷器、制糖等业势力之间分配——

以林氏、宋氏、顾氏、周氏、陈氏为代表的东阳乡党、海商集团以及江淮商绅,恰恰是淮东当前雄厚财政及强势权力的基础,他们与传统的依附土地而食利的阶层,已经有着迥然不同的区别。

以林氏为例,虽说林缚个人名下有着疆域广阔的私邑,但林氏传统所拥有的土地,实际上从津海大撤退开始,就逐步的转为经营新业的资本,投入船场、铁场、煤场、织场及钱庄等新兴行业里来。

这其中,包括林氏在上林里经营数代所积累了逾二十万亩粮田,以及在燕南战事之后在津海鲸吞的十数万亩粮田,前后在林庭立、林续文、林续禄、林梦得等人的名义之下,向淮东钱庄、船场等业投入超过三百万两银的真金实银。

数年来,利润相滚,林氏计得总资产超过一千万银元。

林氏此时不仅在政治上获得第一家族的地位,在经济上也是根基坚固以确保第一家族的地位。

林缚治淮东十年,林氏实质从根本上已经从传统的半依附土地、半依附商贸而食利的商绅势力转化为依附新兴工场及商贸食利的较为纯粹的资本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