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母小心翼翼问,“那咱们不去姜家走一趟?你脸皮薄,不好意思去,娘没事,娘跟你爹去一趟?”
“不去。”章昀冷着脸。
见章昀发话了,章母也没继续说了,只是心里还是惦记着,怕姜家悔亲,私底下故意与那些长舌妇们闲聊,一来二去,不光是双溪村和桃花村,连附近的村落都知道,教谕大人家的侄女说给了章家。
*****
这一年入冬早,大概也是喜事多的缘故,总觉得一年一下子就过去了,到了年底的时候,姜三郎媳妇吴氏又诊出了喜脉。
姜三郎夫妇成亲多年,膝下就只有姜雅一个女儿,这一胎来的难得,全家人都重视得不得了,连姜老太都发话了,今年年货用不着吴氏操心了,让她在家里好好养胎,少折腾。
下了三场雪,一下子就进了年关了。
今年地里收成好,不光是姜家,整个双溪村都比往年丰收了些,因此这个年过的格外的热闹。
姜锦鱼还窝在床上,隔着厚厚的窗布,都能听见外头的爆竹声响,炕上暖烘烘的,窝着特别舒服,正昏昏欲睡的时候,房门忽然被推开了,何氏走了进来,“绵绵起了,不许赖床,今儿去你干娘家。”
冬天整个人都是懒的,尤其是天越冷越身子骨软,仿佛怎么都睡不够似的,等上了牛车了,姜锦鱼都还抱着她娘的胳膊打哈欠呢,懒懒散散靠在何氏温暖的怀里。
一旁姜宣见妹妹挣了眼,忙递过来个水囊,里面装的是温热的羊奶,“妹妹喝一口,小心路上着凉。”
到了谢家,进门见了谢夫人,姜锦鱼一路也折腾得睡意全无了,又向往常那样笑盈盈给干爹干娘拜年,拜了年不说,还领了两个红包。
谢夫人如今是看姜家越来越满意了,早把姜家当做自家人了,拉着何氏的手话家常,说着突然想起了什么,道,“前几天衍哥儿送了年礼来,我正打算遣人给你们送去呐,这么巧你们就来了,我就不多跑一趟了。”
提起顾衍,姜家人自然还是有印象的,只是完全没想到,顾衍给谢家送年礼,还把姜家给放在心上了,被人惦记着的感觉总是好的,姜仲行与何氏一听,都对顾衍的印象更好了几分。
回家的路上,姜仲行还感慨道,“谢院长虽然没同我多说,可我寻思着,衍哥儿大过年在旁人家里过年,在家中日子怕是也不大好过,听说家里是继母管着事。给咱家送年礼,定然不是那继母发的话,怕也是衍哥儿自己的主意。这孩子看着冷冷清清的,其实心眼还是很实诚的,旁人三分好,他都记在心里,是个好孩子。”
何氏也淡笑着称是,两人带着年礼回了姜家。
姜老太等人得知这年礼是顾衍送的后,众人又是免不了一番唏嘘感慨,尤其是姜老太,她自己家里也有后娘,更是感同身受,对着顾衍多了几分同情怜惜。
大年三十夜,院子里堆了厚厚的积雪,屋外冷风呜呜的吹,屋子里却热热闹闹的,炭火烧得正旺,仿佛更外边不是同一个世界一样。
姜家人越发多了,桌子都快坐不下了,众人只能挤着凑合一二。不过虽然凑合挤在一起,可众人心里都觉得高兴,姜家日子越过越好,能不高兴麽?!就连以前因为无子而总是唉声叹气的吴氏,这时候都抱着还没显怀的肚子乐呵呵的笑。
姜老爷子照例训话,“今年咱们老姜家顺顺利利的,大郎家欢丫头定了人家了,三郎媳妇肚子也有好消息,四郎呢,总算是成亲了,添丁的添丁,成亲的成亲,都是好事,都是祖宗保佑。”
姜季文笑眯眯,“爹,你忘了,二哥还中了举人,成了教谕呢!”
姜老爷子摆手,“忘不了,这是咱家今年最大的喜事!今儿高兴,我这个做爹的,也陪你们喝!”
姜季文笑眯眯应和,男人们喝得高兴,女人们就内敛多了,只是低头吃菜,时不时含笑交谈几句,可从她们脸上的笑意也看得出来,她们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
屋外的风挂的愈发大了,屋里角落的木盘里,为明年春天发的蒜苗,不知何时冒出了小芽来,嫩绿嫩绿的,生机盎然。
作者有话要说: 咱们私设蛮多,就不要考据了啊~
阿白求一发评论啊
带着绵绵锦鲤给你们摸一把,明天就中大奖!
第21章 香椿饼和五十大寿
清晨,夏县青石巷里,送菜的陈老三挑着扁担往里走,走到一处院子前,咚咚敲了两下门,没等久,宅子门就开了。
一个穿着靛蓝短衫的老头儿探出头来,“来了啊,今儿你这菜倒是新鲜。昨儿跟你说的,要些香椿叶子,拣嫩的,可一并拿来了?”
这叫石叔的老头是姜家的管家,对陈老三而言,姜家自然不算什么大主顾,每日也就要些新鲜的时蔬。可他对姜家却意外的上心,连儿子说帮忙来送,他都没让,非得亲自来。盖因,别看姜家住这巷子里,看着不如何,可姜家老爷却是在县里做教谕呢!
陈老三乐呵呵笑,“拿来了,我特意喊我媳妇挑的嫩的,贴饼子最爽口。”
石叔把账一记,把账簿拿出来给陈老三摁了个指头,因着姜家与陈老三乃是一月一结账,月末给钱,陈老三倒是习惯了,干脆地摁了手指,然后便又背着扁担走了。
石叔提着篮子进门,绕过院子,就进了角门那边的厨房,进去便看见自家老婆子正揉面呢,就道,“陈老三把香椿送来了,昨儿姑娘不是说想吃香椿饼子麽,你抓紧做,等会儿热腾腾吃着正香,这东西啊,也就是吃个新鲜。”
钱妈妈“哎”了一声,手下动作更加利索了,夫妻俩个在厨房忙忙碌碌,等到鸡叫三声,就听得前院有了动静。
钱妈妈赶忙把饼子贴上了,油“兹拉”一声冒着烟儿,一下子把饼子煎出了香味,两面煎得金黄,出锅撒了些白芝麻,那边小炉子上慢熬的白粥掀了盖一看,熬出了米油来了,喷香扑鼻,放了碟子剥了的虾肉进去,盖子一盖熬了一刻左右,出炉,钱妈妈就提着食盒往前院去了。
前院,姜宣正在院子里练了一会儿五禽戏,出了身薄汗,十二三岁正是长身子的时候,抽条抽的狠了,免不了显得瘦弱了些,但身量却是在同龄人中占了上风的,少年人的姿态挺拔俊秀,如同院里那株小白杨一样。
听到脚步声,姜宣抬头,就见钱妈妈提着食盒过来了,颔首招呼,“钱妈妈。”
石坚和钱氏虽是家里的下人,可两人十分忠心,姜家也把两人当做自己人看待,姜宣兄妹更是喊得亲热几分。
钱妈妈眯着眼睛疼爱一笑,“少爷起的真早,快用早饭吧,今儿贴了香椿饼,少爷也尝尝。”
一听香椿饼,姜宣便露出了温和的笑,进屋坐下了用着饼子,道,“这香椿饼,可是妹妹想吃了?她是喜好这口新鲜的,越是应季的越念着。”
钱妈妈笑呵呵,“昨儿听姑娘提了一嘴,我家那口子就让送菜的送来了,也就是吃个新鲜。”
钱妈妈也没多说,提着食盒就下去了,姜宣用了一小会儿,就见爹姜仲行过来了,身边还跟着娘何氏,起身招呼,“爹,娘。”
姜家规矩没那么大,一家子就数姜宣最辛苦了,一大早就要赶去儒山书院上学,故而何氏便嘱咐了,让他自个儿先吃,不必等他们。
一眨眼的功夫,姜家举家搬到夏县,已经有三年了,当初姜仲行要来这边任教谕,何氏便带着儿女一道过来了,过来了倒也是顺利,宅子都用不着他们购,县衙名下现成的宅子就能给他们住。
这一住就是三年,如今姜仲行都已经成了正教谕了,也算是小升了一把,手头上的活儿也早就上手了,一家子日子过得倒是很舒服。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