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2 / 2)

汉贵女 三春景 3529 字 20小时前

说到王佐之才,胡毋生想到了过去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他这辈子已经活得很长了,见过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也是数不胜数。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会被人说有安邦定国的才能,有辅佐天子的能力…可真要去做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他早就不会再为这种话而兴起什么期待了,不过他的老朋友们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并不是什么信口胡说的人。也就是说,这个不夜翁主即使没有所谓的‘王佐之才’,也确实有些与众不同才对。

胡毋生早就过了对无关之事保持好奇心的年纪了,所以虽然知道不夜翁主有些特别,他也只是知道了而已,并没有探寻太多的意思。

和这位不夜翁主见一面,给她推荐一个学者做老师,事情很快就会结束——不愿意‘自降身价’给个女童做老师的学者虽然很多,但愿意的人同样很多!不是每个学者都打算清高到底,陈嫣的身份是明摆着的,接近她就等于走上了接近天子的捷径…不管怎么说,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更庸俗一些说,甚至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能过上稳定优裕的生活。教教这个不夜翁主,别的收获暂且不提,对于没有出身、本身也还不太有名的穷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

原本的胡毋生就是这样想的,但是真等到人蹦到了他眼前,还是下意识地会观察几眼。

几眼其实是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但胡毋生承认,正如几个老友所说,这位不夜翁主应当是天生早慧。只看她的举止和目光就知道了,之所以那样进退得宜,并不是礼仪训练生生压制了天性的结果,而是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不像是个孩子,更像是个成人。胡毋生认可了朋友的判断。

但也就是这样而已,他实在想不到这样一个并不显得多惊人的孩子,为什么会同时得到几个好友不遗余力的赞叹,以及念念不忘的可惜!

陈嫣并没有发现来自这位老者的观察,她只是很自然地在胡毋生对面的坐席上坐了下来。然后更加自然而然地向胡毋生求一部《公羊春秋》。

《公羊春秋》就是儒家公羊学派的立身之本,而在胡毋生之前,都是直系传人之间口传的!直到胡毋生这几年从博士位置上退下来了,专心修书、教学生,这才在一干学生的协助下,完成了《公羊春秋》的文字化工作。

文字化之后的好处很多,第一就是没那么容易失传了!然后就是更利于传播。

不过此时的书籍宝贵的很,这种还没有广泛传播开的、新整理出来的书籍更是如此。所以陈嫣也没有看过胡毋生整理的、最权威、最完整的《公羊春秋》!现在可好了,有机会从编订者手中拿到这套书,怎么可能放过呢!

听陈嫣说要求书,胡毋生虽然有些惊讶,但还是点头应允道:“既然不夜翁主有心求学,自然该成全。”

说着吩咐弟子去取一部《公羊春秋》出来。

这套《公羊春秋》整理完毕之后就有胡毋生的学生从他这里抄录,学生们手上大多是有的。而胡毋生为了给不在临淄的其他公羊学派学者送一份过去,会让学生们有空了就抄一些。

虽然新抄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有主的,早就安排好了给谁留下。但那个不着急,这里不过是给陈嫣插了个队而已。

陈嫣得到自己想要得书籍之后也不可能一点儿表示也无,便问道:“我听闻胡毋先生在临淄城外收学生,颇有先贤孔子的作风,同样是有教无类——有学生家贫,还是胡毋先生资助,才能继续求学?”

“些许小事…”胡毋生早就过了凭借这种事邀得名声的阶段,反而不太喜欢别人提起这件事。

陈嫣也没有一直拽着这件事说的打算,只是轻声道:“这事是好事,也不该胡毋生专美于前…”

陈嫣说着说着就和胡毋生说定了,给胡毋生及其学生赞助膏火费、笔墨费,每年还会赞助几个家里穷困而很有天分的年轻人。

胡毋生自身还是有一定积蓄的,但并不多。毕竟他没有当过大官,也不可能去经商什么的。哪怕他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也有钱不起来啊!

赞助几个穷学生问题还不大,但随着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儒家是此时诸子百家里最讲究有教无类,最热衷于收徒的学派),胡毋生也渐渐觉得力有未逮起来。

陈嫣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搞赞助,这本身当然是好事,但胡毋生一开始没打算答应。说实话,若是胡毋生真的愿意接受有钱人的赞助,早就不会缺钱了!

他可是学界泰斗!多的是商人愿意为了邀个好名声给他赞助,就当是沾沾光、熏陶一点儿文气也是好的啊!

只不过胡毋生不是什么钱都收的!他最担忧的就是因此欠下某些商贾的人情,那今后人家找上门来恐怕也就不好拒绝了。

比如说送自家子弟来自己身边学习…

但在最后胡毋生又答应了下来——虽然这位不夜翁主只是一个小孩子,但其他人绝对不能将她当成是小孩子!

胡毋生也是渐渐明白这一点的,而一旦明白这一点,或者不明白也不要紧,都应该能从对方的话语和神情中看出她的真诚。

胡毋生的年纪做陈嫣的曾祖父都绰绰有余了,自忖见过的人也有不少了。但在此时也不得不承认,真的有人天生就更容易让人相信!陈嫣的诚恳与认真在她说话的时候扑面而来,即使是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触动。

不知不觉的,原本只是随便找个老师应付一下陈嫣的,胡毋生却在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时候换了方案。等到陈嫣告辞离开之后他开始梳理自己认识的学者,剔除人不在临淄的,以及绝对不会做这个的。剩下的人比较了再比较,最终留下来的候选不过两三人而已。

最后,胡毋生总算敲定了一个人选。吩咐身边的学生道:“去请公孙生过来!”

第63章 鸡鸣(3)

临淄的一整天都是相当繁忙的, 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城西一座平平无奇的民居里走出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人,脚边跟着自己的大孙子,手上则提着一个空瓦罐, 显然是想去巷子深处公用的水井汲水。

看着迎面走来的男子, 笑着问好:“公孙先生回来了?”

迎面而来的男子光看打扮的话有些难以推测…此人身高八尺、相貌堂堂, 虽然年过半百, 但依旧有一股子精气神!看他穿的冠冕,恐怕不会是什么平头老百姓,怎么说也该是个读书人。

但他的衣着又不是读书人常见的宽袍大袖——洗的半旧发白,在袖口、领口处还有缝补痕迹的袍子, 并不怎么宽大, 甚至袖口还利索地扎了起来, 一看就是需要自己进行劳作的人。

被称作公孙先生的男子手上还提着两条用草绳拴着的鱼,另一只手则是个不大不小的麻布包, 里头装了一半的高粱米。

对那妇人回礼之后才道:“回来了!”

看着男子不慌不忙地走进院子,妇人忍不住啧啧几声。正好对门的妇女也出来汲水, 看到了这一幕, 笑着道:“你家租住的这位公孙先生不是寻常人!将来说不定能发达呢!”

妇人笑着摇摇头:“话是这么说, 但这样的读书人临淄城里也不少了, 真正发达的却少的很!”

两人所议论的‘公孙先生’,本名公孙弘…此人在临淄城也住了好几年了, 主要是他需要在临淄求学。

众所周知的, 临淄生活成本高, 一般人很难承受的住!公孙弘也是如此, 虽然在临淄有谋到一份小吏的差事,但小吏的‘工资’是多少?汉代对他这种小吏有一个说法‘斗食’,也就是按粮食计算的话,一天收入不过一斗出头的粮食!

这在米珠薪桂的临淄实在是活不下去!

所以公孙弘的家眷也得劳作,另外他自己有时间也会做一些帮佣的工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并没有因此就清高自傲了起来。相比起虚无缥缈的自尊心,生活本身才是实实在在的。

真的饿肚子的时候,再有自尊心也白搭。

这样的行事作风可能和公孙弘本人的切身经历有关,他家本就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自己最初不过是菑川国薛县的一个小小狱吏!后来因为触犯了法律连狱吏这个职位也失去了。

不做小吏了还是得养活自己和家里,所以他就去放猪——没错的,此时的猪一般不是圈养,而是像放羊放牛一样,会安排到沼泽地放养。齐地又有大片的海岸线,海边洼地正适合用来做这个。

</div>

</div>